近年來熱火朝天的中國旅游業未來還有何種發展可能?第二屆中國文旅大消費創新峰會13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多位專家和業界人士認為,“文化+旅游”將成為行業前進的重要方向之一。
旅游正加速走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據統計,2016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達44.4億人次,旅游總收入4.69萬億元人民幣,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達到11%。
6月以來,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名城甘肅敦煌進入了旅游旺季。王斌銀 攝
中國官方對于促進旅游業發展亦不遺余力。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未來中國旅游業發展將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題,以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為主線,加快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全域旅游概念更是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所謂全域旅游,是指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帶動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它不僅是一種發展模式,還代表著一種觀念的改變。全域旅游追求的不再只是旅游人數增長,而是旅游對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及其在新財富革命中的價值。
對此,中國旅游協會副秘書長尚國治指出,最近幾年,中國整體消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需求端出現消費結構升級,供給端亦開啟了結構性改革。隨著行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化,旅游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酒店、機票、門票預訂,它開始成為人們重要的休閑生活方式。
消費需求和生活觀念的轉變為旅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文化便是出路之一。中國官方此前便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國家旅游局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亦指出,中國旅游業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十年間取得巨大發展成就,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中國獨特的文化優勢。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中國各地方掀起了一波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熱潮。市場亦對此十分看好,中國房地產巨頭萬達集團掌門人王健林便將文化旅游作為該集團轉型的方向之一。2016年,萬達更斥資220億元人民幣在江西南昌建立了該集團首個超大型文旅商綜合項目“萬達城”。
文化旅游發展勢頭正猛,但行業媒體執惠旅游創始人兼CEO劉照慧提醒,文旅大消費產業長期以來存在結構割裂、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弊端,對文化體驗的忽視則導致資源、產品、營銷、渠道等層面發展不均衡,尤其是資源創新、產品創新和產業效率轉換上有所缺乏。
“文化+旅游”的方向被廣泛看好,但如何確保二者真正實現“一加一大于二”?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給出的答案是“精準”二字。他認為,通過大數據等信息手段實現精準服務創新將對旅游行業產生重要作用,尤其通過地理區位計算技術可獲得景區資源稟賦、自然資源、投資競爭力、交通和氣候等數據,從而為廣大游客和消費者提供精準服務。
“當前中國的文旅大消費產業開始呈現出消費大眾化、需求品質化、競爭國際化、發展全域化、產業現代化等發展趨勢?!眲⒄栈蹌t認為,新形勢下,文化旅游產業還是需要從資源、產品、服務、營銷、渠道及資本創新等層面重塑產業結構,并充分利用互聯網從用戶角度進一步深刻挖掘人的需求。